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如果说银行所担忧的坏账,是来自企业的不良资产,即一个从银行贷走大量资金的企业的崩塌引起连锁反应,那么「读秒」这种主要面向个人(以及部分小微企业)的服务,其坏账的最恶劣成分则属于系统性的疏漏,一旦算法模型中的一个关卡出了问题,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借机涌进来无法控制规模的恶意用户。
2014年的历史数字显示,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亏损率高达10%,一些省市的助学贷款的坏账率更是达到了15%。
一旦坏账上浮,关于催收的负面新闻也就如影随形,社会的道德拷问,更是会将企业置于绞架之上。
所以,在这个行业,预先防范永远优于事后弥补,在借款的决策下达之前剔掉那些不达标的用户,也才是考验企业本事的关键一环。
在描绘用户的信用层级时,「方法论」是不管用的,包括「读秒」在内的各大信贷服务商,无不是结合其征信记录和实时数据来作出判断,不同的公司开发并运行着不同的系统,只有结果能够最终检验系统的优劣。
比如,有的系统会分析用户签名时的「犹豫」程度,如果这项指标超出既定范围,那么即可判断对方是在签署假名,并作出不予贷款的结论。事实证明,绝对意义上的准确很难做到,排除可疑用户的过程中必然造成误伤,过于严苛的审核也将钳制用户面积,「技术解决一切问题」的设想并不容易实现。
与京东、阿里这些天然具有消费场景的平台相比,「读秒」还可能存在孤芳自赏之嫌。在那些热门的消费商品——3C数码、时尚箱包等——的触客渠道内,贷款购买通常都已是平台提供的标准化配置,不少品牌也在自己的直营渠道中添加了第三方分期服务商,以便购买力有限的用户体验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「读秒」除了直接贷款之外的「POWERED BY DUMIAO」服务,反倒亮点十足。
简而言之,这项服务与当下出镜率极高的「赋能」趋势大抵相近,当互联网和传统产业「化敌为友」之后,前者开放技术能力为后者搭建跳板,成为共赢的一种选择。
「POWERED BY DUMIAO」就是将「读秒」的放贷能力输出给合作方,以后台支持的形式融入合作方的场景,省掉流量成本。显然,那些流量惊人且客单价足够平民化的独立电商渠道会是「POWERED BY DUMIAO」的主要争取对象,只要商家希望提振销售业绩——为那些被价格拦下的流失用户提供新的消费途径——与「读秒」合作就是一门上乘的买卖。
最典型的,莫过于惠普消费方面的行业,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讲,就是途牛的旅游产品、苏宁的家电商品都是「POWERED BY DUMIAO」的潜在服务对象,由于同时在B端和C端都有行动空间,「读秒」所宣称的引擎定位,也得以展开实验。
关于PINTEC的B轮和C轮,创始人董骏认为分别是「互联网和金融的因素多一点儿」,也就是说,这家公司的对标,开始更加侧重于金融领域,市场容量大得惊人。
美国作为金融资本大行其道的标杆国家,已经昭示了某种未来。前段时间,《环球时报》断章取义的说「有2/3的美国人拿不出1000美元现金应急」,在这背后也反映出美国民众对于信贷服务的依赖,理财观念深受中产阶级接受。信用卡消费甚至影响了美国移动支付的渗透速度,包括Apple Pay在内的第三方支付工具首先都是考虑如何与信用卡无缝绑定,而在整个2015年,基于手机支付的交易额在美国传统零售消费的占比仅0.2%。
在赌定中国不会陷入「中等收入陷阱」的金融创业者眼中,美国模式就是时光隧道的可见尽头,中国人终将摆脱奇葩的储蓄观念,而将财富投向信贷市场,而数十亿人口的规模,就是在此掘金的最大动力。
毕竟,要是蛋糕如山,哪怕只挖到一小勺的分量,那也是叹为观止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